<ul id="v9hvu"><meter id="v9hvu"></meter></ul>
<dd id="v9hvu"><legend id="v9hvu"><strong id="v9hvu"></strong></legend></dd>
  • <b id="v9hvu"></b>

    1. 二維碼

     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

      Top
      網(wǎng)站首頁 新聞 國內(nèi) 國際 河南 焦作
      時政要聞 縣區(qū) 直播 網(wǎng)視 網(wǎng)談 網(wǎng)評
     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(jīng)濟 美食
      熱點專題 房產(chǎn) 娛樂 體育 健康
      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
       焦作晚報 “焦作+”客戶端
       訂報服務(wù) 焦作市網(wǎng)絡(luò)辟謠平臺 
       網(wǎng)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(lián)網(wǎng)舉報中心
        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 焦作網(wǎng) > 經(jīng)典山陽 > 歷史名人 > 正文
       
         

        經(jīng)典山陽

        河內(nèi)人曹謹:得民心有政聲
        □董沁生
        更新時間:2023-10-27 15:22:13    來源:焦作晚報

          曹謹(1787年至1849年),初名謹,字懷璞,號定庵,清懷慶府河內(nèi)縣(沁陽)北門大街人,嘉慶十二年(1807年),參加鄉(xiāng)試,高中解元,由于禮部會試一直落第,直到嘉慶二十二年(1817年),經(jīng)“大挑一等”,補為知縣。之后,為官30余年,大都在知縣職位上勤政為民、履建奇功,雖期間調(diào)遷15次,跌宕起伏,“被議”“被誣”“被革職”,但榮辱不驚,始終堅持“做事、做官,先做人”。所到之處“得民心、有政聲”,尤其是宦海八載,興修水利,解決糾紛,置辦教育,抗擊英軍,成為人生的高光時刻。道光皇帝贊他在抗英保臺的戰(zhàn)斗中“智勇兼施,大揚國威”�!肚迨犯濉ぱ魝鳌贰杜_灣通史》《沁陽市志》有載。

          光明磊落得民心

          曹謹幼年喪父,家境貧困,少時在城內(nèi)“三官廟”讀書,后入著名的覃懷書院學習。清嘉慶十二年(1807年),曹謹鄉(xiāng)試一舉高中解元,主考官稱其“神駒”,家鄉(xiāng)人慣稱“曹解元”,后以“大挑一等”的成績,補為知縣,分發(fā)直隸。

          清嘉慶二十五年(1820年)至清道光三年(1823年),先后任平山、曲陽、饒陽知縣。任上,饒陽不澇就旱,災(zāi)情嚴重。曹謹及時向朝廷懇請調(diào)撥救濟糧款,賑濟災(zāi)民。為了防止胥吏盤剝,他親自深入災(zāi)區(qū),了解災(zāi)情,直接將賑濟糧款發(fā)到災(zāi)民手中,受到好評。《曹謹墓志》載:“饒陽值水旱相繼,公請帑賑饑,日起鄉(xiāng)曲,察戶口多寡,被災(zāi)情重分給之,不經(jīng)胥吏手。時即飯店,市餅餌食之,無絲毫私,民大悅。”

          道光四年(1824年),曹謹上任寧津知縣,興利除弊,以法治罪,社會秩序穩(wěn)定�!恫苤斈怪尽份d:“首嚴弭盜,行清莊、聯(lián)莊法,獲其梁首,余皆遠遁。”

          之后,曹謹曾于道光五年(1825年)、道光八年(1828年)、道光十一年(1831年),先后三次任威縣知縣。在此,有“決獄如神”的美譽,為當?shù)匕傩辙k了不少好事,“修文廟、城隍廟,興教勸士,敦品勵行,遠近翕然”。但是,由于嚴懲歹徒被議。

          曹謹生性耿直,不畏強暴,敢于碰硬,他于道光十二年(1832年),任豐潤知縣時,因連年有災(zāi),物價飛漲,社會動蕩,左家務(wù)鎮(zhèn)有一地痞無賴,借機興風作浪,搶劫災(zāi)糧,被曹謹捉拿歸案,繩之以法,保住了救災(zāi)糧,凈化了良好風氣,穩(wěn)定了社會秩序。但是,“被議落職”。復官后,曹謹調(diào)至福建,初署將樂,而后調(diào)至閩縣。《臺灣通史》載:“道光十四年,揀發(fā)福建。十六年署閩縣,兼福州海防同知�!比温毱陂g,他化解民怨,調(diào)解紛爭,善斷公案,當?shù)厝擞锌诮员�,留下了很多傳說,如廣為流傳的《曹謹斷金》。

          “功同禹王”守臺灣

          曹謹雖然官位不高,始終在知縣位置上履職,但所到之處都是“所至民親,既去民思”,尤其是在臺8年,興水利、調(diào)糾紛、辦教育、抗英軍,“吏畏民懷,頌聲大起”。

          道光十七年(1837年)春,曹謹出任臺灣鳳山知縣,正逢大旱,“饑民遍地,盜賊紛起”。上任伊始,曹謹查盜賊,問疾苦,賑饑濟貧,廣泛調(diào)查,認為“弭盜莫如足食,足食莫如興水利”。于是,親自帶人翻山越嶺找水源,集思廣益定方略,集鄉(xiāng)紳,召巧匠,發(fā)動全縣士民捐資出力,共開渠塘,穿池引溪,筑埤導圳,經(jīng)過兩年的辛勤勞動與不懈努力,共筑圳44條,總長130公里,既可灌溉,又可泄洪,成為臺灣最大的水利工程,堪與都江堰媲美。從此,鳳山“收谷倍舊,民樂厥業(yè),家多蓋藏,盜賊不生”。

          道光十八年(1838年),巡道姚瑩命知府熊一本勘之,旌其功,名“曹公圳”,并為碑記之,纂《曹公圳記》,現(xiàn)仍立于鳳山曹公廟的曹公亭內(nèi)。

          曹謹高度重視水利建設(shè),后雖升遷,仍心系鳳山,指令貢生鄭蘭生、附生鄭宣治率全縣士民,再筑新圳46條,全長60多公里,被稱之“曹公新圳”,徹底解除了鳳山的水旱災(zāi)害,將原來的荒蕪田野打造成“魚米之鄉(xiāng)”。

          鳳山文士寫詩贊道:新波水與舊波通,終歲無憂早澇逢。種得水田三萬頃,家家雞黍拜曹公。

          在鳳山,曹謹注重興辦教育,教化當?shù)孛癖�,他親自帶頭捐資籌款,對鳳山所屬的鳳化、屏山、前河、屏東四所書院進行修繕,擴大民眾受教育的機會。

          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,曹謹因政績卓著,被升為淡水廳同知。離任時刻,“士民夾道扶轎,攀轅涕泣,祖餞者數(shù)千人”。任職后,曹謹仍大興教育,捐款修建文甲書院。《臺灣通史》載:“蒞治五年,日以興文教,崇實學,為淡人士倡……”

          同年8月,英軍侵犯淡水,曹謹身先士卒,率領(lǐng)鄉(xiāng)勇、漁民,在基隆到大安港口的沿海地帶放入沙石,以備擱淺堵塞輪船,并告知漁民,若發(fā)現(xiàn)英艦,誘敵深入,將其殲滅。

          同時,在廳治外圍修工事、搭炮臺、鑿壕溝、筑木城,積極備戰(zhàn)。由于曹謹計劃周密,準備充分,使英軍艦毀人亡,大敗而逃。據(jù)《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》介紹:“前后計斬首白夷五人,紅夷五人,黑夷二十二人,生擒黑夷一百三十三人,同時撈獲夷炮十門,搜獲夷書圖冊多件�!边@是鴉片戰(zhàn)爭以來,我國取得的一次大捷,沉重打擊了侵略軍。道光皇帝覽奏大悅,嘉其“智勇兼施,大揚國威”。

          道光二十二年(1842年)3月,曹謹在指揮土地公港戰(zhàn)斗中,“殺白夷一人,紅黑夷數(shù)十人,生擒白夷十八人、紅夷一人、黑夷三十人,廣東漢奸五名,鳥槍五桿,腰刀十把”。

          曹謹抗英保臺的戰(zhàn)績是有目共睹的,若按論功行賞,當可升官任用,然而,事與愿違。鴉片戰(zhàn)爭結(jié)束后,腐敗透頂?shù)那逭c英國簽訂喪權(quán)辱國的《南京條約》。次年,清政府竟以“妄殺被難洋人”之名治罪曹謹。本為民族英雄,反被革職查辦,就連閩浙總督怡良入臺“傳諭”,也難開其口,他深知曹謹有功無罪,便同情問之:“事將若何?”

          曹謹慷慨陳詞:“但論國家事若何?某官可不做,人要做。若罪應(yīng)任者,甘心當之,但百姓出死力捉賊,不宜有所負�!�

          怡良聽后,深為感動,嘆曰:“真大夫也�!�

          曹謹在臺灣期間,不顧個人安危,多次深入大規(guī)模械斗的漳州、泉州,化解怨恨,痛陳利害,消除械斗之源,并在大甲鎮(zhèn)停留兩個月進行調(diào)停教化,平息械斗,立“泉漳和睦碑”,使“淡北七百里得安堵”。

          曹謹在臺灣的突出貢獻,永載史冊�!肚迨犯濉ぱ穫鳌份d:“(道光)二十年,擢淡水廳同如。海盜剽劫商賈,漳、泉二郡人居其間,常相仇殺,又當海防告警,謹至,行保甲,練鄉(xiāng)勇,清內(nèi)匪而倍外侮。英吉利兵艦犯雞籠口,謹禁漁船勿出,絕其向?qū)�,懸賞購敵酋,民爭赴之。敵船觸石,擒百二十四人。屢至,屢劫之。明年,又犯淡水南口,設(shè)伏誘擊,俘漢奸五,敵兵四十九人。”

          曹謹在臺灣影響深遠,為追念其功德,鳳山人還為其建生祠,并懸掛“功同禹王”匾額,后改稱為曹公廟,還有曹公路、曹公小學、曹公巨樹等。

          清思靜遠歸故里

          道光二十五年(1845年)曹謹因平息械斗與緝捕海盜之功仍賞戴花翎,升任海疆知府,但他“清思靜遠”,并未復職,且以病還鄉(xiāng)。曹謹回到家鄉(xiāng)后,仍然關(guān)心教育,籌資俢繕覃懷書院以及天寧寺三圣塔等。

          道光二十九年(1849年),曹謹在家中去世。

          曹謹去世后,朝廷加贈朝議大夫,又晉授中儀大夫(從三品)。好友、晚清重臣李棠階參加葬禮,并親自撰寫墓志銘,他寫道:“數(shù)十年來,天下稱循吏者,必曰河內(nèi)懷樸曹公、曹君。”又稱贊:“公由是亦愈斂華就實,深潛經(jīng)史及宋諸子,甚獲其大意,不株守章句�!�

          清咸豐二年(1852年),曹謹禮葬于河內(nèi)城南門外曹氏祖塋內(nèi),其墓冢按南方“柳圈椅”式樣建造,墓冢位于墓園后部的方形平臺上,呈饅頭狀,封地高2.5米、直徑6米。墓前立石碑一通,右書“前臺灣鳳山知縣 淡水廳同知”,中間豎刻“清故海疆知府曹謹之墓”,墓前有神道100余米。

          沁陽市人民政府曾多次撥款對曹謹墓進行擴建整俢,現(xiàn)已建為“懷樸園”,并編制了《沁陽曹謹墓保護規(guī)劃》。

          2000年,曹謹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        文章編輯:陳婷 
    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  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沒有了
      • 焦作網(wǎng)免責聲明:

        本網(wǎng)所有稿件,未經(jīng)許可不得轉(zhuǎn)載。
        轉(zhuǎn)載稿件不代表本網(wǎng)觀點,如有異議請聯(lián)系我們即可處理。
        刊發(fā)、轉(zhuǎn)載的稿件,作者可聯(lián)系本網(wǎng)申領(lǐng)稿酬。


        河內(nèi)人曹謹:得民心有政聲
        □董沁生
        2023-10-27 15:22:13    來源:焦作晚報

          曹謹(1787年至1849年),初名謹,字懷璞,號定庵,清懷慶府河內(nèi)縣(沁陽)北門大街人,嘉慶十二年(1807年),參加鄉(xiāng)試,高中解元,由于禮部會試一直落第,直到嘉慶二十二年(1817年),經(jīng)“大挑一等”,補為知縣。之后,為官30余年,大都在知縣職位上勤政為民、履建奇功,雖期間調(diào)遷15次,跌宕起伏,“被議”“被誣”“被革職”,但榮辱不驚,始終堅持“做事、做官,先做人”。所到之處“得民心、有政聲”,尤其是宦海八載,興修水利,解決糾紛,置辦教育,抗擊英軍,成為人生的高光時刻。道光皇帝贊他在抗英保臺的戰(zhàn)斗中“智勇兼施,大揚國威”。《清史稿·循吏傳》《臺灣通史》《沁陽市志》有載。

          光明磊落得民心

          曹謹幼年喪父,家境貧困,少時在城內(nèi)“三官廟”讀書,后入著名的覃懷書院學習。清嘉慶十二年(1807年),曹謹鄉(xiāng)試一舉高中解元,主考官稱其“神駒”,家鄉(xiāng)人慣稱“曹解元”,后以“大挑一等”的成績,補為知縣,分發(fā)直隸。

          清嘉慶二十五年(1820年)至清道光三年(1823年),先后任平山、曲陽、饒陽知縣。任上,饒陽不澇就旱,災(zāi)情嚴重。曹謹及時向朝廷懇請調(diào)撥救濟糧款,賑濟災(zāi)民。為了防止胥吏盤剝,他親自深入災(zāi)區(qū),了解災(zāi)情,直接將賑濟糧款發(fā)到災(zāi)民手中,受到好評�!恫苤斈怪尽份d:“饒陽值水旱相繼,公請帑賑饑,日起鄉(xiāng)曲,察戶口多寡,被災(zāi)情重分給之,不經(jīng)胥吏手。時即飯店,市餅餌食之,無絲毫私,民大悅�!�

          道光四年(1824年),曹謹上任寧津知縣,興利除弊,以法治罪,社會秩序穩(wěn)定�!恫苤斈怪尽份d:“首嚴弭盜,行清莊、聯(lián)莊法,獲其梁首,余皆遠遁�!�

          之后,曹謹曾于道光五年(1825年)、道光八年(1828年)、道光十一年(1831年),先后三次任威縣知縣。在此,有“決獄如神”的美譽,為當?shù)匕傩辙k了不少好事,“修文廟、城隍廟,興教勸士,敦品勵行,遠近翕然”。但是,由于嚴懲歹徒被議。

          曹謹生性耿直,不畏強暴,敢于碰硬,他于道光十二年(1832年),任豐潤知縣時,因連年有災(zāi),物價飛漲,社會動蕩,左家務(wù)鎮(zhèn)有一地痞無賴,借機興風作浪,搶劫災(zāi)糧,被曹謹捉拿歸案,繩之以法,保住了救災(zāi)糧,凈化了良好風氣,穩(wěn)定了社會秩序。但是,“被議落職”。復官后,曹謹調(diào)至福建,初署將樂,而后調(diào)至閩縣�!杜_灣通史》載:“道光十四年,揀發(fā)福建。十六年署閩縣,兼福州海防同知。”任職期間,他化解民怨,調(diào)解紛爭,善斷公案,當?shù)厝擞锌诮员粝铝撕芏鄠髡f,如廣為流傳的《曹謹斷金》。

          “功同禹王”守臺灣

          曹謹雖然官位不高,始終在知縣位置上履職,但所到之處都是“所至民親,既去民思”,尤其是在臺8年,興水利、調(diào)糾紛、辦教育、抗英軍,“吏畏民懷,頌聲大起”。

          道光十七年(1837年)春,曹謹出任臺灣鳳山知縣,正逢大旱,“饑民遍地,盜賊紛起”。上任伊始,曹謹查盜賊,問疾苦,賑饑濟貧,廣泛調(diào)查,認為“弭盜莫如足食,足食莫如興水利”。于是,親自帶人翻山越嶺找水源,集思廣益定方略,集鄉(xiāng)紳,召巧匠,發(fā)動全縣士民捐資出力,共開渠塘,穿池引溪,筑埤導圳,經(jīng)過兩年的辛勤勞動與不懈努力,共筑圳44條,總長130公里,既可灌溉,又可泄洪,成為臺灣最大的水利工程,堪與都江堰媲美。從此,鳳山“收谷倍舊,民樂厥業(yè),家多蓋藏,盜賊不生”。

          道光十八年(1838年),巡道姚瑩命知府熊一本勘之,旌其功,名“曹公圳”,并為碑記之,纂《曹公圳記》,現(xiàn)仍立于鳳山曹公廟的曹公亭內(nèi)。

          曹謹高度重視水利建設(shè),后雖升遷,仍心系鳳山,指令貢生鄭蘭生、附生鄭宣治率全縣士民,再筑新圳46條,全長60多公里,被稱之“曹公新圳”,徹底解除了鳳山的水旱災(zāi)害,將原來的荒蕪田野打造成“魚米之鄉(xiāng)”。

          鳳山文士寫詩贊道:新波水與舊波通,終歲無憂早澇逢。種得水田三萬頃,家家雞黍拜曹公。

          在鳳山,曹謹注重興辦教育,教化當?shù)孛癖�,他親自帶頭捐資籌款,對鳳山所屬的鳳化、屏山、前河、屏東四所書院進行修繕,擴大民眾受教育的機會。

          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,曹謹因政績卓著,被升為淡水廳同知。離任時刻,“士民夾道扶轎,攀轅涕泣,祖餞者數(shù)千人”。任職后,曹謹仍大興教育,捐款修建文甲書院�!杜_灣通史》載:“蒞治五年,日以興文教,崇實學,為淡人士倡……”

          同年8月,英軍侵犯淡水,曹謹身先士卒,率領(lǐng)鄉(xiāng)勇、漁民,在基隆到大安港口的沿海地帶放入沙石,以備擱淺堵塞輪船,并告知漁民,若發(fā)現(xiàn)英艦,誘敵深入,將其殲滅。

          同時,在廳治外圍修工事、搭炮臺、鑿壕溝、筑木城,積極備戰(zhàn)。由于曹謹計劃周密,準備充分,使英軍艦毀人亡,大敗而逃。據(jù)《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》介紹:“前后計斬首白夷五人,紅夷五人,黑夷二十二人,生擒黑夷一百三十三人,同時撈獲夷炮十門,搜獲夷書圖冊多件。”這是鴉片戰(zhàn)爭以來,我國取得的一次大捷,沉重打擊了侵略軍。道光皇帝覽奏大悅,嘉其“智勇兼施,大揚國威”。

          道光二十二年(1842年)3月,曹謹在指揮土地公港戰(zhàn)斗中,“殺白夷一人,紅黑夷數(shù)十人,生擒白夷十八人、紅夷一人、黑夷三十人,廣東漢奸五名,鳥槍五桿,腰刀十把”。

          曹謹抗英保臺的戰(zhàn)績是有目共睹的,若按論功行賞,當可升官任用,然而,事與愿違。鴉片戰(zhàn)爭結(jié)束后,腐敗透頂?shù)那逭c英國簽訂喪權(quán)辱國的《南京條約》。次年,清政府竟以“妄殺被難洋人”之名治罪曹謹。本為民族英雄,反被革職查辦,就連閩浙總督怡良入臺“傳諭”,也難開其口,他深知曹謹有功無罪,便同情問之:“事將若何?”

          曹謹慷慨陳詞:“但論國家事若何?某官可不做,人要做。若罪應(yīng)任者,甘心當之,但百姓出死力捉賊,不宜有所負�!�

          怡良聽后,深為感動,嘆曰:“真大夫也�!�

          曹謹在臺灣期間,不顧個人安危,多次深入大規(guī)模械斗的漳州、泉州,化解怨恨,痛陳利害,消除械斗之源,并在大甲鎮(zhèn)停留兩個月進行調(diào)停教化,平息械斗,立“泉漳和睦碑”,使“淡北七百里得安堵”。

          曹謹在臺灣的突出貢獻,永載史冊。《清史稿·循史傳》載:“(道光)二十年,擢淡水廳同如。海盜剽劫商賈,漳、泉二郡人居其間,常相仇殺,又當海防告警,謹至,行保甲,練鄉(xiāng)勇,清內(nèi)匪而倍外侮。英吉利兵艦犯雞籠口,謹禁漁船勿出,絕其向?qū)В瑧屹p購敵酋,民爭赴之。敵船觸石,擒百二十四人。屢至,屢劫之。明年,又犯淡水南口,設(shè)伏誘擊,俘漢奸五,敵兵四十九人�!�

          曹謹在臺灣影響深遠,為追念其功德,鳳山人還為其建生祠,并懸掛“功同禹王”匾額,后改稱為曹公廟,還有曹公路、曹公小學、曹公巨樹等。

          清思靜遠歸故里

          道光二十五年(1845年)曹謹因平息械斗與緝捕海盜之功仍賞戴花翎,升任海疆知府,但他“清思靜遠”,并未復職,且以病還鄉(xiāng)。曹謹回到家鄉(xiāng)后,仍然關(guān)心教育,籌資俢繕覃懷書院以及天寧寺三圣塔等。

          道光二十九年(1849年),曹謹在家中去世。

          曹謹去世后,朝廷加贈朝議大夫,又晉授中儀大夫(從三品)。好友、晚清重臣李棠階參加葬禮,并親自撰寫墓志銘,他寫道:“數(shù)十年來,天下稱循吏者,必曰河內(nèi)懷樸曹公、曹君�!庇址Q贊:“公由是亦愈斂華就實,深潛經(jīng)史及宋諸子,甚獲其大意,不株守章句�!�

          清咸豐二年(1852年),曹謹禮葬于河內(nèi)城南門外曹氏祖塋內(nèi),其墓冢按南方“柳圈椅”式樣建造,墓冢位于墓園后部的方形平臺上,呈饅頭狀,封地高2.5米、直徑6米。墓前立石碑一通,右書“前臺灣鳳山知縣 淡水廳同知”,中間豎刻“清故海疆知府曹謹之墓”,墓前有神道100余米。

          沁陽市人民政府曾多次撥款對曹謹墓進行擴建整俢,現(xiàn)已建為“懷樸園”,并編制了《沁陽曹謹墓保護規(guī)劃》。

          2000年,曹謹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        文章編輯:陳婷 
         
        相關(guān)信息:
        扶輪百年 薪火相傳
        任雷遠:曾給鄧子恢當秘書
        武漢等地作家與我市作家開展文學創(chuàng)作交流活動
        清朝“振威將軍”董占元
        晉朝,中國文化的又一次高峰期
        “跟著詩詞看河南” 主題旅游線路發(fā)布
        “焦作文創(chuàng)”在中原文博會上受追捧
        焦作電廠入圍中央企業(yè)工業(yè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
        鐵血鑄軍魂
        焦作網(wǎng)免責聲明:

        本網(wǎng)所有稿件,未經(jīng)許可不得轉(zhuǎn)載。
        轉(zhuǎn)載稿件不代表本網(wǎng)觀點,如有異議請聯(lián)系我們即可處理。
        刊發(fā)、轉(zhuǎn)載的稿件,作者可聯(lián)系本網(wǎng)申領(lǐng)稿酬。

        版權(quán)聲明 | 焦作日報社簡介 | 焦作網(wǎng)簡介 | 網(wǎng)上訂報 | 聯(lián)系我們
        版權(quán)所有: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(jīng)授權(quán),請勿轉(zhuǎn)載或建立鏡像。
        《焦作日報》遺失聲明熱線:(0391)8797096 郵編:454002
        本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(0391)8797000 舉報郵箱:jzrbcn@163.com
        河南省“網(wǎng)絡(luò)敲詐和有償刪帖”專項整治工作熱線:0371-65598032 舉報網(wǎng)站:www.henanjubao.com
        公安部網(wǎng)絡(luò)違法犯罪舉報網(wǎng) 河南省互聯(lián)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-1
        焦公網(wǎng)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(wǎng)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(wù)許可證號:41120180013
        信息網(wǎng)絡(luò)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號:11642120  地址: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(yè)·國貿(mào)大廈 


   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
        版權(quán)所有: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(jīng)授權(quán),請勿轉(zhuǎn)載或建立鏡像。
       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(wù)許可證:41120180013 電話:(0391)8797000
        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不卡,亚洲色图日本免费在线,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,日韩精品另类天天更新
        <ul id="v9hvu"><meter id="v9hvu"></meter></ul>
        <dd id="v9hvu"><legend id="v9hvu"><strong id="v9hvu"></strong></legend></dd>
      • <b id="v9hvu"></b>